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王阳明的思与书:书者,固其心画也

发布时间: 2018-01-29 14:45:38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袁伟轩

 

原标题:人掩其书王阳明的思与书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此诗为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良知诗四绝卷》第一首,作于嘉靖七年(1528年),书法作品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作为一名思想家,阳明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典籍,但他的墨迹、信札却屈指可数。而即日起至2月28日,在绍兴博物馆举办的“圣贤之道——阳明的故事”王阳明个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书法的空前大集合。据策展人沈一萍介绍,此次展览是绍兴博物馆的原创特展,展出阳明先生书法作品、拓片及著作等5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10件。故宫博物院就为此次展览出借了6件院藏珍贵文物。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博物院藏《龙江留别诗卷》、广东省博物馆藏《骢马归朝诗叙诗卷》、湖北省博物馆藏《良知四绝诗卷》、浙江省博物馆藏《奉寿西冈罗老先生诗卷》等著名作品,都是首次外展与观众见面。

徐渭曾评价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阳明)则以人掩其书。”王阳明之书遒迈冲逸,人称“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而王阳明则认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

从心出发,他的字与他的思想,又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本期,我们选用了两篇文章,解读阳明先生的书法艺术,以飨读者。

王阳明客座私祝册页(局部) 44×36cm 1527年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书如其人

王阳明书艺浅谈

——计文渊(余姚)

明代书法,崇尚帖学,往往类多行草。卓越者能上追晋唐,尤擅简牍之美,几越唐宋。早期声名最著者,当推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和二沈(沈度、沈粲)。至中期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吴门派名家出现,以高超的书艺领袖群伦,独步一时,影响甚远。同期还有一批名儒学士,视书法为余艺,也无意以书法名家。皆以道德文章、忠义理学著称于世,而其书法又时常流露出其本人的气质与学养,在书艺造诣上确有鲜明的个性,其中王阳明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王阳明的书法在当时已为有识者所称誉,明中后期著名书画家徐渭论阳明书云:“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阳明)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明白说出了王阳明的书法非同一般,恰恰是由于其各方面的学识修养和崇高的人品威望掩盖了他的书名的道理。明清之际著名学者归庄,对王阳明的书法更为倾倒,他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可见当时对阳明书艺的仰慕之情。据《王文成公全书·年谱》记载,王阳明17岁时从外舅宦游洪都官署中蓄纸数箧,他日取学书,比归,数箧皆空,书法大进。阳明尝示学者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宋程伯淳)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后与学者论格物,多举此为证。王阳明自谓学书也归之于“心的灵明”,认为主要在于“心悟”,这是他“以心治学”的思想在学书上的体现。其实书法艺术既是“心学”,又是“形学”,二者都不可偏废。他早年也注重临帖学习,上追晋唐,师法二王。后来通过认识感悟,在创作时才能挥洒自如,随心所欲,从古法而不为古法所囿,在风神、气质上达到了高远的境界。《绍兴志》有云:“新建(阳明)善行书,出自《圣教序》,得右军骨,第波竖微不脱张南安(弼)、李文正(东阳)法耳,然清劲绝伦。”纵观他传世的行书墨迹,的确秀拔超逸,爽爽如有神力,直如竹之劲节,兰之幽芳,可谓与明德相印也。

王阳明幼承庭训,书法自开蒙之际便从楷书打下了扎实的基底。早年曾受过虞世南、颜真卿的影响,同时又汲取了欧阳询、柳公权峭拔劲利的风骨。行笔深著稳健,结体端庄清劲。传世如《时雨堂记》、《纪功碑》等正书作品,显得风神高华,蔚然庄严,深具大家风范。王阳明在30岁前后,对于艺文、释道一度爱好。目前还能欣赏到他创作的山水立轴,其闲情逸趣跃然纸上;书风又不同程度受到李东阳等人的影响,意态安祥,整体风格工稳劲健,已初露其个性风貌。特别在贬谪龙场其间,对人生感受的彻悟,以狷介超脱的人生态度,在书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草书如《何陋轩记》、《象祠记》等,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纵横跌宕,变化万端,能另辟蹊径,挥洒出神韵超逸、气势豪迈的佳作,具有明显的创新精神。中后期作的《龙江留别诗卷》、《回军上杭诗轴》等,随意自然,又用笔精湛,不失法度,结体向背互参,笔法藏露得体,不难发现他对《十七帖》研习的深厚功力。其他行书代表作有《矫亭说》、《四箴卷》、《纪梦诗题壁》等作品,深得李北海(邕)、黄山谷(庭坚)笔意,蕴藉而隽逸,豪放而舒展。王阳明直至去世前所作的书札,依然是雅静洒脱,从容平和。王阳明一生中留下最多的是书札手迹,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能真实表达出作者当时的思想与感情。对于今人了解他的思想、行为、家庭、交友等情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书札具有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二者均是值得后人研究的主要内容。

大凡有志于书者,首先必以前人为师,以古法为宗,这是研习书法的基本概念。但模拟而不出他人之面目,不能体现个性与修养,即难产生独特的艺术美感,此所以书道因人而重也。中国传统书法十分讲究一个书家的性格、人品与其学识修养与作品相一致的问题。所谓“书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学,总之如其人也。”宋代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可见艺术境界与社会伦理道德关系至密。它要求书家有多才多艺的造诣,即须通经理,精诗词,谙文章。盖经理可以启灵性,诗词可以发情致,文章可以养气韵。其书卷之气自然洋溢于字里行间。王阳明为一代儒宗,首倡“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并亲自创书院,讲学重教,注意“行”的作用,强调“事上磨炼”的修养功夫,形成了阳明心学体系。他的学说与修养无疑对其本人的书法创作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而作为王阳明的性格、人品、修养与其所追求的书法审美特征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他的楷法沉着清劲,风骨峻迈,显得端庄高雅、行笔有神融气贯之感。体现他性格庄严、谨重、朴实,志趣高洁、超凡脱俗的情操。而其行草笔意清新、瘦劲坚挺、随意为之而无飘浮之嫌,又仿佛如见他壮年性情豪放不羁,有劲健真气行乎其间。明代朱长春评王阳明书说:“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尘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这可以说是“书如其人”的一个很好说明。但王阳明毕竟以儒著名,又一生处在政治斗争漩涡之中,致使其书法在点画变化上难免有呆滞之弊。但正由于阳明在人品、气质、学养上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他的书法在章法、用笔上自然天成,和谐统一,无故作姿态、哗众取宠之意。具此种自然造化之功,故其书能进入至高境界。

王阳明别妻侄诗轴 92.8×35.3cm 151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阳明行书册页 35.5×32.8cm 1516年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书者,固其心画也

——董平(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阳明先生的事业成就,古来罕有其比,书法固其余事。但在阳明先生本人,却事之以恭谨庄敬之心,而以之为凡事皆在心上学的实践工夫。

阳明先生之学,原心性之本体而贯通天人之本原之学也,故谓之心学。这一心学的核心要义总括于“致良知”三字。若论“良知”之义,虽万语千言而未能穷尽,但若摄末归本而论其实际,则良知即是道,即是明德;“致良知”即是“明明德”。

把吾心所本然具足的良知,也即是得之于天而以“明德”存在的心性本体,经由个体现实生活的实践而将之原原本本地落实于现实的交往世界,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挺立,人道得以完满实现,事业得以浑然成就。“致良知”即是每一个人关于自我的存在性及其存在之意义与价值的证明方式。正因为“致良知”的实质是关于人的生活实践的,所以良知的体现就总是落实于实地践履的。就人的现实存在的多维面向而言,在一般的宽泛意义上生活的全部面向,洒扫应对、待人接物、观书独处、闲居静坐,皆无非“致良知”的用功之地。正因此故,则个体一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实践,皆无非是导向良知开显的日用工夫。

阳明先生的事业成就,古来罕有其比,书法固其余事。但在阳明先生本人,却事之以恭谨庄敬之心,而以之为凡事皆在心上学的实践工夫。钱德洪编《阳明先生年谱》记载阳明先生在其岳父官署中练习书法之事:“官署中蓄纸数箧,先生日取学书。比归,数箧皆空,书法大进。先生尝示学者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后与学者论格物,多举此为证。”阳明先生因练习书法而体会到“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以之为“格物致知”的实功,而其练习之法,则“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犹文与可之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然后落笔,则纵横点划,或成铁划银钩,或为凤翥龙蟠,笔底风云,云气象万千。

因此在阳明先生那里,所谓书法,不过是其心灵意象的直接抒写而已,所以从他的楷书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心灵的大中至正、端简庄严;从他的行书之中,我们可以体察其心灵的秀发天真、灵动自如;从他的草书之中,我们可以洞达其心灵的潇洒廓落、圆融胸次。书者,固其心画也。

本文节选自《阳明山人·王阳明书法作品全集》

延伸阅读